雖然國際上對智能電網研究和應用還處于初期階段,但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**工程師苗新認為,國際上正在形成發展智能電網的三極態勢,即美加、歐洲和中印三種發展類型。中國,正在貢獻出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。
拋棄“*后一千米”思維
電網是世界上*為復雜的人造系統,信息海量、控制復雜,這也決定了在不同國情下,各國發展智能電網的方向和重點也不同。
中國電科院副總工程師胡學浩指出,西方國家的電網架構趨于穩定、成熟,現在側重于智能配電網,而我國輸電網還需加強。美、英等國天然氣發電蔚然成風,中國目前卻受制于燃料短缺。歐洲和日本大力發展家庭太陽能發電裝置,在中國,這種裝置可能更多安裝在西部沙漠地區。
再看中國,2020年發電總裝機容量將超過16億千瓦,煤、水、風等能源資源與生產力布局很不平衡,這決定了中國必須走大規模集中開發、遠距離外送電之路,這需要輸電網的保障。
聚思中國智能電網執行總監陳文龍認為,智能電網應當是涵蓋整個發輸配供用各個環節的,絕非僅僅與客戶相連的“*后一千米”。每個國家發展計劃宏大的智能電網,應該選取適合自身的應用模塊。中國的輸電網發展較快,因此我國的智能電網研究應關注這一領域,并非只專注于配電網。
從電力市場的角度來看,中國電力市場目前僅存在于發電和輸電之間,尚形成不了以電價為反饋信號的電網與客戶的互動機制,配電和客戶側難以單純形成有效的智能電網。這和電力工業成熟度緊密相關。
2002年,美國電科院開展了世界上**個智能電網框架研究項目,當時配電和客戶側是其研究重點。然而,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孫宏斌指出,2008年,*早提出智能電網的美國電科院開始將智能電網的提法向輸電側轉移。
“強壯”和“聰明”集于一身
“智能雖然講的是整個電網的優美表現,但是,其主體是電網,電網首先需要堅強。我國正在實施的特高壓輸電工程就是要解決‘堅強’的一次電網問題。”清華大學教授張伯明認為。